未学 已学 进行中
已试听 0小时
  •   护理学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专业,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完善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可以使护理人员更好地发现和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同时,护理研究的开展还可以使护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相并行,从而保持护理学专业的独立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1.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研究:通过系统地、有控制地收集资料、反复地探索未知、客观地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活动,是一种有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知识,进而阐明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
      3.护理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探究现存的或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以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活动过程。
      4.护理研究的目的:验证护理理论、发现新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评价护理措施,并通过研究改进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使患者得到更安全有效的护理。

  •   二、护理研究的范畴
      护理研究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目前大部分护理研究内容着重应用性研究。一般只要在护理职责范围内的同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有关的健康问题以及护理专业自身发展有关的问题,都属于护理研究的范畴,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
      1.护理教育的研究 护理教育方面的研究是护理研究最早选择的课题,大多研究的内容有护理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教学的方法及护士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护理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使教学课程更好地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由此进行了大量的课程设置改革、培养模式的完善、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的确立、中外护理教育比较、各种教学方法的探讨等。
      2.护理管理的研究 护理管理研究探讨有关护理行政管理、领导方式、护理人员合理配置和人才流动、工作考核和护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也探讨护理人员自身的发展、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和心理素质、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等。
      3.护理学历史的研究 护理学历史研究着重有关护理学起源、变化及发展方向等内容,如我国护理的发展史、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史、我国重症监护护理发展史等。
      4.护理理论研究 护理理论研究是和发展有关的护理哲理和各种护理模式及理论方面的课题。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护理理论的研究较多,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5.各专科临床护理研究 各专科临床护理研究包括对各专科的护理技术、特护措施、护患关系,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等方面的研究,对针对性地直接或间接提高患者护理工作质量具有实际意义。其他如评价或比较几种护理措施、探讨护理措施的优缺点和临床效果,老年患者护理和社区护理方面,都是护理研究范畴中经常考虑的问题。随着护士职责的拓宽,各专科护理研究的范畴会越来越广。
      6.其他 护理研究除研究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等方面的课题外,还进行研究方法学和测量工具的相关研究,如发展量表的研究。

  •   三、护理研究的意义
      医疗卫生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空前的护理知识爆炸引领着护理实践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人员正面临着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如寻求解决新旧健康问题的新方法,保持和促进人类健康,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等。最佳的应对方式就是综合运用各种影响健康的生物、行为以及环境学循证知识为护理实践服务。护理研究为我们提供一个专业化的发展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能够预期和应对这些不断变化的挑战,并使护理工作能满足医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循证护理实践就是自觉地、合理地应用目前最佳的证据来提供护理服务。通过研究应用的尝试,从研究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转化被应用到临床实践,并在循证护理实践中达到升华。尽管某项护理研究的结果确有可能被应用到护理临床实践中,但医院的政策不会因为一项研究结果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对这项研究进行重复性验证,经过长期的系统评估,从而为实践应用提供足够的理论基础。
      美国护士协会护理研究委员会已经意识到科研能力在所有层次的护理专业人员中都是必需的,认为所有护士都有责任进行护理研究或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来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科学的研究增强责任感,而责任感是护理专业的标志特点之一,也是美国护士协会对护士的基本要求之一。目前已经达成统一共识即本科毕业生进行科研活动时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护士应该是知识广博的科研评价者,可以评论研究并使用现存的标准对研究的价值以及用于临床实践的可能性进行判断。我国护理界也逐步认识到护理研究的重要性,在护理高等教育中也设置了护理研究课程并对护士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护理学会及各相关机构也针对临床护士进行各种护理研究的培训。

  • 第二节 护理研究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概况
      第一位从事护理学研究的学者是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女士(1820~1910)。在1854年,英、法、俄三国之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时,南丁格尔女士在军队中服务,她从患者身体舒适和心理安慰等方面着手,改善患者的居住条件,使病房通风、清洁、明亮,并增加对患者的感激和赞赏。在南丁格尔女士的努力下,伤病员死亡率从43%下降到2%。当时南丁格尔女士主要通过观察和记录所看到的现象,作为改善护理工作的依据,并写出了控制医院内的感染的第一篇研究报告,这就是护理学研究的开始。1860年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建立了第一所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开始有系统地进行护理教育,对护理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的理论和实践为护理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奠定了基础。她提出了护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其中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照顾患者是她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这在目前的护理学中仍然是研究的重点。南丁格尔认为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是护理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她对英国战士健康状态的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促进了对健康和护理一系列的变革。南丁格尔同时在笔记中提到对于护理和医疗保健效果的记录的必要性。她还精通于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南丁格尔认为:统计学是对历史的反映,而历史则是动态中的统计学。除了南丁格尔的工作,护理学发展早期几乎没有科研,因为护士学校刚刚开始建立,且它们的教育能力是不均衡的,护理领导艺术也刚开始萌芽。
      护理学研究的发展主要从20世纪初美国护理教育方面的领导者开始,如1906年M. A.Nutting发表了1份护理教育调查报告。此后相继有许多医学专家和护理学者开展了护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护理研究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很多变革,19世纪晚期到整个20世纪为护理研究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的护理学杂志的回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护理研究者们付出的努力。
      国外护理研究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20年代初期 早期的护理研究大多是关于护理教育方面,侧重如何加强护理教育。早期护理教育的研究工作内容主要为护理教育改革目的而收集资料,把护理发展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1923年美国护理学和护理教育一项里程碑的研究,即Goldmark报告。这份报告提出了当时护理教育的多种缺陷,以及各种水平的护理学教育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份报告是使美国护理教育转到大学中进行的基础。这个研究和20世纪上半时期的其他研究都提出建议重组护理教育,并且最重要的是把护理教育放到大学环境中去。其研究成果促成1923年耶鲁大学成立护理系并于1929年建立硕士培养点。1923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开始为护士设立授予教育学博士的培养课程。20世纪20年代开始了最早的护理研究课程的设立和发展,鼓励学生对护理的所有方面提出质疑,并在临床护理具体问题上进行实验。也是在这个时期,《美国护理杂志》出现了个案病历研究。个案病例作为护理教学工具,并作为患者病情进展的记录。1932年美国护士学校联盟鼓励通过研究来改进护理教育和实践。这一阶段的护理研究虽然主要集中在护理教育领域,但一些以患者和技术为中心的研究开始出现。临床护理研究方面重点在改进护理工作的程序和各项工作之间的分配问题。如1922年纽约医学院对其附属医院的护理工作的研究题目《时间的研究》,结果发现医师开处方过多,必须增加护理人员才能有效执行。1932年Ryan和Miller发表有关体温计的研究,1938年Wheeler发表有关结核病的护理研究等。
      2.20世纪40年代 此期研究重点仍在护理教育方面,然而研究内容和水平都有了很大发展,结合临床探讨对护理人员合理安排、医院环境的问题、护理功能、护士的角色、在职教育、护患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如1948年E.L.Brown发表论文《护理的未来》和《护理职业的程序》。
      社会的变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了护理学的所有方面,包括护理研究。在此期间急需更多的护士,住院人数增多以及军事需要加重了护理人员的短缺。美国陆军护理机构为护士提供帮助,并为战后护理教育的计划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在战争期间,护理研究调查集中在医院环境、护理状况、护理教育和护士短缺方面。
      战后,护理学像世界其他所有行业一样,开始重新评估自身及其目标。1948年,Brown的报告再次强调了护理教育的不统一性,以及在大学中设立护理专业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教授最新的护理临床实践内容。这份报告引出了许多对护理角色、需要和资源的研究。
  •   3.20世纪50年代 1950年后是护理研究快速发展时期,为当今护理研究水平奠定了基础。如1952年美国《护理研究》杂志创刊,促进了护理研究成果的发表。这是第一家致力于促进护理研究的杂志。同时开设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护理院校数量增多,并开设护理研究方法的课程,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首先开办“护理教育研究所”,1955年美国护士协会成立了美国护士基金会,基金会接受并颁发护理研究经费,促进了护理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1956年,成立了护理研究委员会来指导美国护士会的研究。在此期间内研究重点除了护理队伍本身如护士的职责、护理的概念、理想的护士特性等一些概念性问题外,还重点研究护理实践方面的课题,如患者分类系统、护理人员配置模式、患者满意度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护士会和美国护士基金会开始为护理研究提供资助。美国护士协会委员会负责计划、促进和引导同协会职能相关的研究,并为美国护士协会收集和统一护理人员相关信息。整个20世纪50年代,护理研究内容主要关于护理人员和护校学生的性格特点、护理服务的供应、组织和分布,以及工作满意度。
      1957年,第一个护理研究机构在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成立。尽管在此期间的研究集中于护士以及她们的性格特征方面,但联邦政府为心理护理和母婴保健领域提供资助,以发展护理内容和硕士、博士护理教育,同时提供资助研究精神病院的社会背景及其对护患关系的影响,以及护士对单身母亲的影响。
      护理研究在50年代后期更偏重临床护理实践的各专科领域,如社区保健、精神卫生、内外科、儿科、产科和护理实践标准等。
      4.20世纪60~90年代 由于各医学院校护理系陆续开办护理研究所,使护理研究论文大增,并发表了不少护理硕士、博士论文,提高了研究水平,尤其是各大学高等护理教育增设了护理研究设计或护理研究概论的课程,使更多的护理工作者具备了护理研究的知识和能力,为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1960年后护理教育方面的研究重点在比较不同学制的护理教育,护理研究注意与护理概念、模式和护理理论结合起来,大多是选择临床护理问题和改进护理方法等研究,并认识到要想提高护理研究水平,必须加强和提高护理教育水平。70年代成果最多,同时出现了更多的护理杂志,如《护理科学进展》,《西部护理研究杂志》等。到1980年美国已有100多所护理学院培养护理硕士生,20多所学院培养护理博士生。1998年报道美国已有276所护理硕士研究生院,60所护理博士研究生院,护理博士研究生和护理大学教师及护理博士后研究生主要承担国家护理研究项目。美国护理的发展和领先与重视护理研究和高等教育是分不开的。
      护士虽然在校期间获得了科研设计和方法学的知识,为科研教学和进行研究过程做准备,但仍不具备独立开展研究的条件,因此这个时期,许多研究是同来自社会科学和医学的研究者共同合作的(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而今护理除与他人合作外,在很多方面已可进行独立的研究。护理研究很少的另一个原因是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士仅有很少数人。1960年,美国执业护士拥有硕士学位者不到2%,而本科学士学位者不到7%。20世纪60年代期间,护理研究仍旧以护士和护理学为研究对象的同时,已有先驱者们开始发展护理理论及护理模式,同时呼吁在护理理论基础上发展护理实践。这些理论早期的发展,激发了护士以一个更客观的方式来思考护理实践。该年代发表的一篇护理研究综述显示:临床护理研究开始占主导地位。这些研究调查了一系列临床护理案例,如:感染控制、酒精中毒、感觉剥夺等。这些研究促进了完全由护士管理的保健机构的产生。为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波士顿大学Mugar图书馆在60年代组建了专门的护理档案栏,由此也可以看出护理学历史的丰富。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研究热点也开始转向临床实践为中心的研究。
      1970年,护理研究和护理教育的全国委员会发表了一篇报告,即lysaught报告。这份报告在美国护士协会、美国护理联盟和其他私人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的,目的为调查护理实践和护理教育。结论表明:更多的临床实践和教育为方向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研究的结果必须应用到改进护理教育机构和护理课程中。临床实践方面研究的需要也成为现实。70年代期间,护理硕士和博士水平的教育项目也有了新的增加。这些教育项目不仅支持护士学习科研过程,同时支持进行可以用来提高护理质量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是护理研究令人激动、多产的时期。这个阶段高水平的护理教育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博士教育。到1989年,超过5000名护士拿到了护理博士学位。进一步培训项目增多的同时,联邦政府不仅对大学里的研究的资助和支持增加,同时在临床环境的资助和支持也增多。
      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护理科学的“成熟期”。1993年,美国国家护理研究所诞生,该机构帮助护理研究进入了医学领域研究的主流,使护理研究经费的投入大大增加。同时,护理期刊的数量也在这一阶段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5.21世纪 21世纪护理的目标是发展科学知识使护士能够开展以循证为基础的护理实践。美国国家护理研究所公布的护理研究的重点(NINR,2006~2010)是:①促进健康预防疾病。②改善生活质量。③减少健康状况差异。④建立临终研究的方向。目前护理研究更强调循证护理、多学科合作、护理结局、质性研究增加、成本效益,研究不断深入。

  •   二、国内概况
      我国由于高等护理教育中断时间较长,1992年才开始研究生教育,故护理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尚属薄弱环节。然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少护理前辈们通过经验总结,不断探索前进,为我国的护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华护理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作为护理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不仅在我国护理学科体系的发展、护理培训和护理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也在我国护理研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召开理事会和创办护理方面杂志,有力地推动了护理研究发展。
      中华护理学会(原名中国护士会)于1909年8月在江西牯岭成立。1918年第四届理事会在福州召开,首次交流护士学术文章,交流的文章主要有:《伦理学是一门重要课程》、《如何培养好护士护理患者》等,将伦理学列入护士学校的必修课程。1920年1月出版中国,第一本护理专业刊物《护士季报》(中英文对照),报道各医院护理工作及护理教育情况,各专科护理技术及会务消息。1922年,中华护士会加人了国际护士会,为中国护理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更加促进了我国护理研究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1923年10月起,《护士季报》改名《中华护士季报》。1920~1949年共出版25卷(每卷4期),在此期间,学会还翻译出版“教学大纲”及各科护理教材等。1954年5月创刊《护理杂志》,开始为季刊,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杂志》来稿量逐年增多,于1957年改为双月刊,每期刊稿量增加到25篇。同时学会还出版了一些护理教材和学习参考资料。
      《护理杂志》自1954年创刊以来,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该杂志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护理专业随着全国卫生事业的振兴而创刊的,其中所刊出的文章,记载了我国几代护理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创刊初期,由于当时新中国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护理工作者撰写论文的知识和经验还很缺乏,因此稿源不多,每期刊登约20篇文章。文章内容除学术性的疾病护理与技术操作经验外,还着重报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当然,也不可避免地留有多次政治运动的痕迹。尽管如此,《护理杂志》也真实地记载了护士的呼声,验证了护理是一门专业的真理。
      其中第36届“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黎秀芳在抢救伤员过程中;凭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开始了彻底改变护理工作流程的思索。她和当时的护理部主任张开秀一起,反复探讨,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最终提出了“三级护理”、“三查七对”以及“对抄勾对”等一系列护理方法和操作制度,从而使我国临床护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实践证明,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现代科学护理的一次革命,它实现了中国护理事业质的飞跃。1955年《护理杂志》第2期发表了黎秀芳、张开秀《三级护理》一文,引起了国内护理界的关注,三级护理等制度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1957年在《苏联护士杂志》转载此文,并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考验,这套制度仍然普遍适用于临床。黎秀芳相继参与编著了《医院护理技术管理》、《战伤救护》、《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军队医院管理》等7部著作。
      1960年9月至1977年期间,各种综合因素使得《护理杂志》先后两次被迫停刊,于1981年正式更名为《中华护理杂志》,一直沿用至今。复刊后,为适应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的快速发展,杂志新开设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讲座、综述、专科护理、国外护理等20余个栏目,此时刊出的护理文章涉及面较广,如80年代初的断肢再植护理、大面积烧伤护理、心脏瓣膜修补护理,以及其后的多种脏器移植护理,我国特有的中医护理和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与此同时,杂志发表的文章在性质上也有了显著变化。80年代之前的文章多是回顾性、总结性的,而90年代后的文章则在向前瞻性、“科研式”的方向转变,这充分体现出,自从开展高等护理教育和继续护理教育之后,护士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也使得护理研究论文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1978年至今,是中华护理学会建会以来,组织发展最快、学术活动最活跃的新时期。每届学会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编辑出版、科普宣传等方面均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而且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1978~1983年,中华护理学会共组织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12次,共征集论文4500余篇。1983年后,护理研究选题范围开始着眼于近年发展较快及以往未加重视的薄弱环节,如精神病护理、老年病护理、围生期护理、中医辨证施护等。为提高护士的写作水平,普及写作知识;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加强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除专题讲授写作基础知识外,还结合会议交流论文的写作质量和方法进行分析指导,收效较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护理研究的发展。
      1985年后一些新的杂志陆续创刊,如《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和《护理学杂志》等刊物。我国台湾除在50年代创办《护理杂志》外,1992年又创办《护理研究》杂志,以促进护理研究论文的发表和交流。从1985年至1995年10年间,护理刊物已发展10余种,由此看出,护理研究的高潮是在近10年之间,这种高潮的兴起,与恢复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培养一批批人才分不开。1983年后我国陆续在全国12所高等院校成立护理系,护理研究课程已逐步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必修课,1998年还出版了护理研究课程的统编教材,并在护理学院本科毕业班开设专题培训内容,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和书写论文能力方面打下良好基础。1992年以来在部分护理系创立护理硕士学位教育,2004年以来创立了博士培养点,培养出更高层次的护理研究人才。近几年来中华护理学会、卫生部护理中心、中华护理杂志社、实用护理杂志社及全国各省市护理学会都相继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护理论文交流和论文写作讲习班,反映了我国护理研究工作动态及护士队伍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参与,说明我国护理研究工作已有较好的发展,广大护士科研意识在不断提高。
      中华护理学会第21届理事会于1993年在北京召开首届护理科技进步奖颁奖暨成果报告会,并宣布“护理科技进步奖评选标准”及每两年评选一次的决定。迄今为止已经举行了8届,获奖的研究内容丰富,贴近临床实践及护理教育,紧跟时代发展。中华护理学会第25届理事会在原“护理科技进步奖”的基础上,根据科技部《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文件精神,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和《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奖励方法实施细则》。2008年5月12日,中华护理学会第25届常务理事会第2次会议审议通过后上报中国科技部。2009年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批准为“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此奖项是中国护理学科的最高奖。通过护理科技进步奖(现更名为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评选活动可以看出,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多层次护理教育的开展,护理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步并取得初步成果,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护理管理人员对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正逐步加强。护理研究也推动了护理学科的蓬勃发展;使得护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
      在护理学的研究上,除获得护理科技进步奖的护理工作者外,工作在临床一线的许多护士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地、从未间断过研究工作。中华护理学会作为中国护理界的学术团体在支持护理研究和推广研究成果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然而,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及各级医院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大医院里,院领导重视支持、护理部科研管理好、护士学历层次高的单位,对护理研究有明确的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较为突出,而在有些医院护理研究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于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存在,值得护理管理者研究,如何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条件出发,为护理人员创造开展护理研究的条件,从而将护理研究工作在全国普遍展开。
      目前我国护理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涉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实践等多方面,包括基础护理、临床各专科护理、心理护理、社区、课程设置改革、护理质量、护理人力配置、护理分级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护理研究工作已有很大进展,但尚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知识迅猛发展的形势。因此,加强护理研究,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   三、护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护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应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职责范围和伦理道德要求,并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其他科学一样,护理学科中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有系统的研究和评价护理问题,从而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水平。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很多护理理论已经应用到护理实践中,如运用Orem自理模式观念,护理工作内容就是要根据患者自理能力的缺陷来给予针对性地补偿,而不能只简单地规定每周为患者洗几次脚来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标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和需求在不断改变,护理研究领域和方法也随之变化和发展。
      1.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 凡与护理工作有关的问题都应属于护理研究的范畴。如评价或比较几种护理方法、探讨护理措施的优缺点和临床效应等,都是目前护理研究中常选择的课题。近年来选题也注意结合心理和社会内容进行探讨,并注意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护理研究范围逐渐扩大,选题也要密切注意现实发展的需求。研究者要注重时代的发展、现在和未来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使研究课题能与客观发展相配合,则其研究结果的应用和价值将会更有意义。护理研究范畴应向多元化发展,不但研究护理专科技术知识、护理教育或管理等问题,还要向跨地区、跨部门、跨专科的综合领域发展,使研究结果更深入、更有推广意义。例如国外对患者结局研究的关注不断增强,进行患者结局研究是为了评价和记录卫生服务的有效性,患者结局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提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成本效益刺激了该类研究的发展,护理人员进行患者结局研究时关注的焦点是患者及整个照护系统。另外,为了更好地提供临床实证,护理研究者已开始关注生物和生理现象的研究。
      护理学科的发展有赖于护理研究的开展和成果的应用。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和工作压力增加等,使老年人的照顾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及护理教育发展等问题逐渐突出,这些都需要护理研究工作的配合,从而推动和拓宽护理研究工作内容的发展。
      2.研究规模和方法的不断改进 目前护理研究已从自选的、分散的小型研究趋向于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如医院内感染控制的研究、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等都属综合性研究。另外加强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不仅把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护理学中来,还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研究团队研究与健康相关的课题。在研究设计上目前仍多选用量性研究方法,并以调查法(问卷调查)收集资料为多见,而质性研究方法则较少采用。今后也要注意质性和量性的综合研究,应多采用全面的、多角度的研究方法。长期以来护理研究大多选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取得很好的成果,推动了护理研究的进展。但流行病学作为一门公共卫生的基础学科,它的重点是研究人群,特别是特定人群中的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是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决策依据。而护理研究的目标和领域着重在对人群疾病护理和促进康复。护理除医学知识外,还包含人文和社会学等内容,干预措施要达到个体化,特别是针对人的心理、社会和情感变化方面的干预效果的监测方法研究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建立具有护理学科研究特色的一些方法,吸收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增强护理研究结果论证的深度和力度,使逐步形成更符合护理研究自身特点和思路的系列方法。
      护理论文写作目前多采用叙述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大部分研究样本的选择也多在自己服务的医院或病房内采取,这对研究结果的推广与使用会产生很大的局限性。研究计划要多偏重方向性和综合性内容,一个课题的研究时程也要长些,如1~2年或3~5年完成,使研究结果能达到一定水平和深度,能够深入说明和解决1~2个护理问题。要注意避免用单一方法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方法应多元化。
立即购课

24小时咨询热线:010-82335555 / 400 813 5555

在线咨询